[医疗]肿瘤医院志愿者队伍不断扩容大有作为

时间:2017-12-07

评论0  转发  收藏  字号:T|T
来源:东方网

  三年前罹患甲状腺癌,病情得以控制后又被查出乳腺癌,年仅二十多岁的晓优(化名)陷入抑郁,甚至产生了轻生的想法。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志愿者们却发现了她的“不对劲”,他们主动干预,发现她的家庭生活不和睦等情况。在志愿者们的介入下,晓优的心结渐渐被打开,配合治疗的主动性也提高了,病情正在一天天好转。

  这个真实的故事就发生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在庆祝第32个“国际志愿日”之际,6日下午,肿瘤医院宣布成立一支上海肿瘤科普志愿者团队,并将开设一项针对志愿者服务能力提升的培训课程,旨在提升志愿者服务规范化和专业化。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2年挂牌首批上海市志愿者服务基地,着力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和获得感。成立五年来,医院通过与街道、高校、展馆等开展志愿服务共建等形式,不仅逐步形成了由一支院内医务志愿者和八支社会志愿者共2800余人的服务力量,年服务时间突破3万小时,还摸索出在团队长负责制的基础上进行志愿者自我管理和志愿服务项目策划的管理机制。

  志愿者项目不断拓展,形成“五位一体”服务模式

  医院党委副书记顾文英告诉记者,过去医院开展志愿服务主要集中在导医、秩序维护等门诊区域,形式较为单一。近些年谋划在原有的基础上做些更有专科特色的项目,将患者的心理需求和志愿者服务精准对接,并将志愿者服务活动与医院文化建设相衔接,现已经形成“医院-社区-高校-康复患者-社会组织”五位一体的志愿服务新模式。

  医院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帮帮我”心理咨询热线,由持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的社会志愿者和医务志愿者一同通过接电话和病房探视的方式,解决肿瘤患者及家属的心理问题。

  医院积极加强文理医的深度融合。复旦大学生命关怀协会、复旦大学护理学院(阳光书屋团队、爱心编织团队)的大学生志愿者在大肠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和综合治疗科等病房,通过病房探访、送书进病区、DIY活动、手工编织等形式,给临终肿瘤患者带去欢声笑语。在肿瘤医院,除了消毒水味,还有四季如春的暖意和爱意。

  开设“通识专题”专业培训课程

  肿瘤患者面临着生理和心理的双重煎熬,心理负荷也较大,这就给志愿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宣传(社工)部副主任汤燕明表示,志愿者的服务在强调热情和奉献之余,更要有专业化的培训和成长体系管理。

  在6日举行的“国际志愿者日”表彰大会上,医院社工部宣布启动一项“通识专题”的肿瘤专科医院志愿者培训课程,并为8名学员代表颁发“录取通知书”。据项目设计者、医院党委副书记顾文英介绍,此项面对肿瘤志愿者的培训课程初具规模化和体系化,第一期拟招募培训50名志愿者,课程历时1个月。

  据悉,培训体系中的通识培训部分包括:基础医疗知识、沟通技巧、志愿者管理制度、志愿服务礼仪等,共计14小时。专题培训主要面向志愿者服务能力提升,包括基本沟通技巧、资深服务经验及技能总结与分享、患者心理与社会需求等,共计22小时。

  建立肿瘤科普讲师团

  在当天举行的表彰会上,一支由医院宣传(社工)部牵头,由郑莹、顾雅佳、柳光宇、张剑、成文武五位教授作为“导师天团”的沪上首支肿瘤防治科普志愿者讲师团正式成立。据了解,此支队伍刚获得上海市志愿者公益基金会2.5万元立项资助,旨在探索“医院牵头、导师指导、考核督导”的肿瘤科普志愿者团队建设新模式,形成一种可持续的志愿者科普服务活动。

  这个讲师团成立之后,将整合各类社会需求和资源,并借助自己的宣传平台和外宣资源,让那些医院内有志于从事肿瘤科普的青年专家加入其中,在导师组的培训指导下,获得“科普讲师资格证书”,进而在其它行业的志愿者服务基地、社区、学校等地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科普教育活动,并在活动之后进行听者反馈收集,最后交由导师组评审和督导,逐步形成持续改进且具有个人专属标签和特色的演讲团队。

  据悉,首批报名活动将在近日启动,历时半个月,拟招募首批讲师50名,涵盖肿瘤预防、诊断、外科、内科及临终关怀5个领域。后续,将对首批讲师进行1个月的集训,并在2018年2月考核后正式“持证上岗”,开展科普志愿服务。(记者:刘轶琳)

  原标题:让大家都来关爱患者 肿瘤医院志愿者队伍不断扩容大有作为

志愿者服务
分享到:
您看完本文后的心情:
中国社区网社区视频